首页

教务新闻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务新闻 - 正文

积极拥抱AI变革 共绘教育新图景——学校为师生提供10条“应对之策”

日期:2025-03-07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教育变革的新趋向,特别是DeepSeek横空出世,正在加速引发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和范式变革。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延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打破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高校作为人才和创新高地,唯有以变应变,主动拥抱智能时代,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才能重塑教育新范式和新形态。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制定育人固本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持续发力教与学融通改革,探索智慧教学创新发展,校园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得到改善,教师数字化教学素养得到提升,学校获批辽宁省首批“智慧教育示范校”。2024年学校培育建设40门“人工智能+”课程项目,积极探索应用大模型创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并与超星、雨课堂等公司合作,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教师在“我教的课”中可以选择应用DeepSeek大模型助力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近期,学校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对教育教学的挑战,2月28日下午在启智楼222会议室组织召开“邂逅DeepSeek: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的重塑”研讨会,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延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教学管理人员和合作课程平台技术人员等齐聚一堂,聚焦AI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探讨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杠杆,助力我校数字化教育转型,共筑AI教育新图景。会议由教务处副处长张楠楠主持,教务处处长李青作总结讲话。

研讨会上,人工智能学院张晓玲教授先以《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DeepSeek时代教育的永恒价值》为题,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来龙去脉,通过对比分析目前热点大模型技术,指出我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模型通过算法创新、开源共享等打破算力垄断,逐渐从大模型竞赛转向效率革命,推动AI技术普及和发展加速。此外,张晓玲教授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生动的应用实例和详实量化的数据,引导师生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挖掘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永恒价值点。

本科生研讨组

研究生研讨组

教师代表研讨一组

教师代表研讨二组

教学管理研讨一组

教学管理研讨二组

研讨会以“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杠杆,撬动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为主题,通过头脑风暴会议组织师生代表开展研讨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师生讨论热烈,从不同视角找到多种大模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打开方式”,勾勒出一幅幅“AI赋能教育”的清晰应用场景。师生一致认为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等各环节科学应用大模型,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大家也深刻意识到,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正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错失机遇,陷入被动。通过研讨和交流,师生达成共识,必须把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变革的机遇,积极应对,为我所用,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通过深入交流研讨,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凝聚了适应变革的共识,分享给广大师生如下“应对之策”。

给教师的5条应对之策:

——对策1:“博之以文,约之以礼,欲罢不能。”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必须强化立德树人,进行道德引领,在理性的路上心怀感性,与学生进行更多心灵沟通,提供更多情感价值和方向指引,增强教书育人的温度,避免教育疏离人文关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让学生掌握技能,拓宽眼界,还必须发挥价值引领、道德示范、情感涵濡的独特性作用,更多地从教书走向育人。无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手段、场景如何改变,教师教学生如何做人的首要职责不会变,必须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对策2:从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引导学生在AI生成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不做知识的“搬运工”。

授法重于授知!AI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知识获取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技术语境下,教育系统必须完成从“信息容器”向“创新孵化器”的认知架构升级。知识的传授已不再是教育的单一重点,激发想象力,培育创新思维,成为了教育面向未来的关键使命。教师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策3:给“因材施教”插上“智慧翅膀”。用AI赋能个性化教育,让 “个性成长” 绽放绚烂光芒 。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下,受限于资源与精力,全面且精准地践行 “因材施教” 颇具挑战。AI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这一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通过智能分析系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个性化调整教学内容与难度。让每一位学生在教育的旅程中,都能沿着最适合自己的轨迹前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绽放独特光芒。

——对策4: “事尽其能”“善假于物”,提升驾驭运用AI的能力,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变革,重构课程体系,推动课堂革命。

教师作为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养的提升直接关乎教育质量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教育教学变革,提升人机协同教学设计能力、智能教学场景创设能力等综合驾驭运用AI的专业素养。重构课程体系,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把控教学活动,探索更加科学多元的评价方式,让课堂焕发活力。

——对策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师要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提升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者和实践家。

大学是创造知识的殿堂,大学教师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在重塑教育生态的同时,也振聋发聩地提醒着广大教师,必须深入了解 AI 相关前沿理论与应用成果,加快AI 技术与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更好解决辽宁振兴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有人工智能科研背景的老师要深入探讨AI的关键领域与技术突破,推动技术创新,擦亮沈工大人工智能名片。

给学生的5条应对之策:

——对策1:AI是学习提升的“加速器”,而不是“偷懒神器”,过渡依赖会迷失自我,成为不会自主学习的“废人”。

人工智能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让我们提升学习效率的“助教”,开拓新知的“伙伴”。学子们不能事事都依赖于人工智能,成为温水里的青蛙,逐渐丧失学习能力,而必须回归常识,借助AI更加刻苦学习,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策2:使用AI为了“强化思维”,而非“代替思考”,要坚守道德规范和学术诚信,深度学习赋能增效,笃定而不恐慌。

“我思故我在”,思考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人工智能代替不了人类思维。作为学生要永葆好奇心、求知欲,大胆探索,小心求证,练就“最强大脑”。可以借助大模型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对话交流,实现主动性学习的有效激活。当大模型输出的信息可能存在观点片面、价值观模糊甚至错误的情况,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批判性地吸收。

——对策3:“我命由我不由天”,正确驾驭AI,把握和主导自身命运,努力提升自己的智能化能力,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迸发正能量。

历史潮流如汹涌波涛,顺应着踏浪前行,书写辉煌。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被 AI 重塑,而应积极出击,主动学习 AI 相关知识,努力提升自己的智能化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 AI 浪潮中,站稳脚跟,驾驭命运之舟,驶向成功的彼岸。

——对策4:只有“举一反三”,才能“触类旁通”,利用学校理工科门类齐全优势,增强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善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组合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将拓展教育边界,泛在智能的学习空间将成为教育的重要场景。跨越学科的“围城”,才能激发无限的潜能,要用好人工智能进行跨学科学习,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并将其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专多能”的跨学科背景人才。

——对策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重构“知识—能力”和“信息—智慧”的转化机制。

知行合一,为真知;知而不行,是无知。智能时代的工程思维培养亟需突破传统“知识本位”教育范式,转向实践驱动的能力建构体系,不只停留在“理论上能行”,而是让想法落地,构建实践驱动的工程思维,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在教育数字化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让师生真切感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引导师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大模型,拥抱教学新质生产力,充分释放“AI+教育”的无限潜能,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AI大课1.0向AI4E2.0迈进。后续,学校将通过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和研讨沙龙等方式,以“智”提质,助力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助力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跨越。